新華社南昌8月12日電(記者熊家林)江西省泰和縣倉嶺村今年晚稻插秧時節(jié)特別熱鬧,數只白鷺在田邊盤旋棲息,和田里忙碌耕種的農機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tài)畫卷。
“以前打藥期間別說有鷺鳥,我們人都把口罩戴得嚴嚴實實的?!眰}嶺村58歲的農戶陳忠平告訴記者,以前大家為保產量,習慣使用農藥,田里蟲子少了,村里鳥也少了。
即便如此,村里農戶轉變觀念,提升生態(tài)意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倉嶺村村主任劉曉君說,當時有的農戶嫌用高效低毒農藥一畝地貴了好幾塊錢,也有的擔心這藥扛不住蟲害。
“以前種田只顧產量,現(xiàn)在更要關注田里的環(huán)境和稻谷的質量?!碧┖涂h沿溪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站長孫建明告訴記者,市場對綠色優(yōu)質稻的需求倒逼農戶重視田間管理,白鷺回歸是對田間生態(tài)改善的最好認可。
旋耕機轟鳴著走過收割完的稻田后,秸稈、泥土轉眼融合在一塊,成為新一季秧苗成長的肥料。吉水縣醪橋鎮(zhèn)山下村種植大戶曾三流告訴記者,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焚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污染,土地也變得更肥實了。
隨著農戶們環(huán)保意識一起改變的,是種植思維的轉變?!拔疫€種了500畝‘稻蝦共作’的水田,不打農藥不施肥,但一畝田賺得比以前多。”曾三流表示,種普通稻收益有限,田間環(huán)境變好后,才有條件探索更有溢價空間的種植方式。
曾三流給記者算了筆賬,雖然“稻蝦共作”對水質、土質的要求更高,但即使刨去龍蝦的收入,優(yōu)質有機稻每百斤能比普通稻多賣四五十元,田里好生態(tài)就這么變成了好收益。
田間地頭環(huán)境好了以后,不僅各種鳥兒回來了,還引來不少攝影愛好者來村里拍攝觀光。看著“鐵?!鄙砗蟊P旋的鷺鳥們,陳忠平不由心情更好了,他打算和老婆商量在家里辦個農家樂,進一步拓寬增收途徑。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