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承载内容之一,始终扮演着传播本土文化形象与理念的关键作用。而对于当代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化影响力,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如何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撷英拾萃,用心用情、有理有节地传递传统文化智慧。尤其是具有更强传播度的电影工业化大片,应具备更扎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传递,而今年春节档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一部取材于《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两部作品的当代电影作品,该片天然承载了一个主题是,传统中国文化如何看待战争?这与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或以往主流革命战争叙事显然是存在差异的。而《封神第二部》选择以姜子牙、姬发、邓婵玉、闻太师、殷寿为核心人物,刻画了两种战争理念的碰撞,并表现了姬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智慧“仁义”,逐渐影响并推动邓婵玉觉醒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姬发在与邓婵玉交锋的过程中,有过三次“不杀”,这种“手下留情”的底层价值逻辑正是“仁义”,并进一步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战争观、生命观、世界观。
首先说战争观,儒家认为的“义战”,不但要在战争的发起时极其慎重、具备正当性,更寻求在战争过程中的“仁义”。从《周易》“师贞,丈人,吉无咎”到《左传》“师直为壮,曲为老”,都强调战争的正当性决定了战争胜负的观点,孟子更指出“义战”应该是“以至仁伐至不仁”;而在战争过程中,从儒家的“可杀而不可欺百姓”到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胜也”,也都承袭了在战争中慎杀伐、行“仁义”的原则。事实上,《封神第二部》中姬发的选择也大抵如此,三次“不杀”无不是为了试图规避战争、避免扩大仇恨,甚至在最后关头的那一份悲悯,都表现出面对战争的慎重,以及尽可能在战争中尊重生命的准则。
这实则是基于“仁义”的生命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仁者爱人”“泛爱众”,仁者要爱普天之下的百姓;而孟子强调“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更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强调推己及人、对他人的“仁爱”。历史上,周室正是最早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开民本思想先河的时代,由农耕始祖后稷开创的农耕文明,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传统文化;而其所造就的人民,那种源于土地的朴实与乐观、如种子一样蓬勃的生命力,在电影《封神第二部》中有着丰富的呈现,无论是守护家园的众志成城,还是社火时的其乐融融,其内在逻辑实则是一致的,是姬发与历代祖先奉行的“仁义”价值观,推动着这个“适此乐土,我居我处”的西岐。
“仁义”更是传统文化奉行的世界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想象,也正是电影中那个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西岐具有的样子。从《封神第一部》里懵懂地“追随殷寿摧毁他人家园”,到不忍心对平民苏妲己痛下下手,再到《封神第二部》里的三次“不杀”,在少年姬发心中,“为何而战”的母题逐渐清晰。电影通过以西岐和殷商形成的对照组,鲜明发出了自我表达,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诡、残杀与爱民、野心与公心的较量,在这种对立中,姬发会从一个善良、迷茫的青年逐渐变得坚定。仁义的底色是铺就姬发走向新王之位的必备基石,他也会在这段征程中验证“得道多助”的真理;而邓婵玉成为这种变化的重要标尺,在三次“不杀”之后,她替姬发做了最后的决定,也帮助这个青年成长为真正的王者。
这是《封神第二部》希望在视觉震撼之外带来的更深层次认同。或许会有声音认为这样的“仁义”不够“爽”,但五千年来曾一次次被验证过的“仁者无敌”,至今仍通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今日的世界。而或许这也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试图传递的理念与能量,在神话史诗的外在呈现之下,以姬发的心性与价值选择为引,传递中华民族传承悠久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当下的文化内容表达带来新思考、新理念。(作者:张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