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2025年春节档期,传统文化成为电影市场的突出“卖点”。三部向经典文本借势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成为最令人瞩目的作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景,顺利地唤起了观众对于历史、神话、武侠、亲情、家国等元素的共同情感预期。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延续了第一部遗留下来的神魔世界和朝代更迭的宏大格局,将“武王伐纣”置于更加壮阔的战争史诗场面;《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前作基础上再度扩容了“哪吒宇宙”,让人们熟悉的这位热血少年展开了全新冒险;《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是金庸经典武侠的再次登台,从“家国与侠义”的角度完成了带有史诗色彩的新编。三部电影蕴含着一种尤为鲜明的文化动向,即传统文化母本如何在今天再度被发现、改编与创造,进而在“再经典化”与“跨经典化”的路径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也形塑出当代观众对于传统与经典的新想象。
从“再经典化”到“跨经典化”:传统文本如何再度焕发新生
春节档中三部影片在商业与口碑层面都获得了极大关注。透过观众在线下线上的热议,不难察觉传统文本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再经典化”到“跨经典化”的文化升级。
“再经典化”更多关注如何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强化既有经典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审美和市场逻辑下重获瞩目;而“跨经典化”则超越单向度的改编或致敬,转而与当下多元价值、协商机制以及多媒介合力相交融,从而形成了涵盖更广阔社会面向的新版图。
在一般意义上,影视作品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形象化改编与叙事重塑以扩大其影响力与接受面,从而使作品获得新的文化阐释与传播活力,达成“再经典化”。中国电影对传统名著与经典文本进行多元化改编和视觉革新的源流悠长,从“上美影”的“中国动画学派”,到以往春节档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暑期档的《封神第一部》等,借助影像化手段与富有时代感的美学特质激活大众对经典的记忆,在上映当时均形成了一股“再经典化”潮流。它们都很好地将原著或母体文本的核心价值加以放大,令大众得以再度确认并感受这些经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久已存在于文学史或读者记忆中的作品在当代进入新的传播与接受循环。2019年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便以颠覆性的角色形象将传统民间神话转化为当代流行文化符号,再度激活了哪吒故事在大众语境中的生命力。这一过程既肯定传统文本的恒久魅力,又通过运用现代视听媒介及宣传发行策略,赋予其更为广泛地面向当代公众的可能性。
不过,随着中国电影总体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数字化互动平台的普及,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协商性的趋势逐渐显现,“跨经典化”成为提升经典生命力的重要动能。
与单纯的“再经典化”相比,“跨经典化”在理念和实践上体现了三大特征。其一,在价值表达上更为多元,并能回应当代社会的关切和公共话题。例如,神魔传说或武侠故事不再局限于古典的家国叙事,还会注入现代审美取向、爱国主义等元素,使得经典故事拥有更丰富的情感维度和现实关切。其二,在传播层面更趋于网络化与跨媒介联动,随着相关IP的后续跨界联动游戏和文创衍生品等各类形式,经典文本的影响便能够突破单一影视产品的边界,成为各个行业与群体共同参与创造的公共资源。其三,在社会共识的形成中更加注重多主体协商。在“再经典化”模式中,文本意义的诠释通常由少数创作者掌握。如今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提出不同视角,并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导致文本意义的流动性增强,并呈现出协商性的特征。
应该说,离开了“再经典化”对原著品质和文化根基的强化,所谓“跨经典化”就失去了底气和支点;而如果没有“跨经典化”的开放性,也难以在如今的社交媒体环境里收获持久且广泛的社会能见度。
如今,春节档特有的全民参与氛围,为“跨经典化”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大量观众在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影院,凭借社交平台形成了自发的再创作和话语互文。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既保留了文化母本的基础底蕴,也敞开了创意空间,让不同主体的价值观或情感需求得以注入,使春节档本身成为了一种立体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这样一来,经典文本就成为极具互动性并承载着主流价值观与数字社群参与的文化场域,折射社会共同对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叉想象。可以说,从“再经典化”到“跨经典化”的进阶,正是当代中国影视业态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依赖大制作与经典IP改编,迈向以经典为驱动、多主体互动赋能的大文化场域,并进一步释放文化创造力与强化社会凝聚力,从而为产业与公众营造更具深度与活力的共生生态。
“跨经典化”面临何种挑战?
以经典文本的“跨经典化”来看,须注重在多元主体纷纷介入时,传统文本向价值博弈与社会协商的平台演化这一过程。在这一背景下,应如何在兼顾创意协作与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守护经典的核心精神与原初价值,避免因流量驱动或过度娱乐化而使其内涵被消解?
首要问题在于,不同立场之间的价值诉求往往相互冲突:出品方重视商业回报并倾向于类型化操作;学者与批评界希望保有原著的精神底色并兼顾思想深度;观众或许关心的是更具吸引力的娱乐体验;“原著党”则极为在意细节改编能否让他们再次回味原著精髓。春节档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宣传氛围,虽赋予了各方更广阔的对话场域,却也容易引发文本阐释的主导权之争。从《封神第二部》与《侠之大者》的“旧瓶新酒”可见,各方对其解读与表现的接受程度就存在分歧。若要打破圈层桎梏并向外扩展兼容,使经典成为公共文化对话的基点,新的作品本身就必须在内涵表达上具备足够的弹性与包容力。
此外,数字化浪潮与新媒体生态的兴盛,使电影成为引爆衍生创作、粉丝互动、短视频剪辑、网络游戏改编等多层次活动的起点。此次《哪吒2》在短视频营销策略上就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其短视频账号所发布的一个简单的七秒互动性提问视频,便吸引了近200万次的点赞。这种跨媒介延展为经典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深度,却也带来新的隐忧:高强度的二次创作与短平快的刷屏节奏,经典中更具纵深的历史情怀、人性思索和美学品格或许容易被遮蔽。春节档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文化母本推向全民关注,但热潮褪去之后,经典是否仍能与受众保持长久互动并激发更深刻思考,才是“跨经典化”真正的关键。若仅止于一次性的话题爆款,便难以构筑可迭代、可沉淀的公共文化生态。
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受众对传统文本的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经典”文本的存续形态:海量影像、评论与衍生作品会不断汇入数字语料库,形成庞大的文化档案网络,并为后世提供比以往更富即时性与多维度的研究基础。然而,算法推荐与网络传播在高度碎片化的环境中迭代迅速,观众注意力也随之频繁转移。如果要使经典能进一步沉淀为可供后代激活的文化遗产,惟有保留经典内在的艺术纵深与价值呼应,让当代的影像与文本在未来仍具唤醒共鸣的能量。否则,当代文本如果在散乱的数据洪流中被稀释,在历史深处将难被探寻,未来世代的文化价值接续能力就将受到挑战。
推动经典文本走向“跨经典化”将释放更大的创造活力,它将经典文本突破博物馆式的静态呈现,成为其在当代焕新的动力源。在2025年的春节档,我们看到观众普遍愿意为这些老故事的重新演绎买单,也有越来越多不同圈层的声音加入对影片与经典文本的讨论。透过这些对原著精神与市场逻辑的双向探索,才能使作品在坚守传统底蕴的同时,融汇数字时代的产业格局及当代审美,并找到当代社会对经典的共识点。这种以协商与延展为基础的再创生,不仅证明了经典文本在全新环境下的可塑性,也展示出它可能在更远的未来继续焕发光彩。也唯有如此,经典才不会沦为表层符号,并真正化为面向未来、历久弥新的文化支点。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郑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