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神在故宫》剧照
话剧《北上》剧照
2024年,中国话剧从选题规划、剧本创作、二度呈现到演出、传播、接受、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展现出了新变化,充分显示出时代与戏剧、文艺生态与戏剧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年,新创剧目的数量虽未增长,但对质量提升的要求与努力在各个剧作中都可以窥见;剧本的核心作用更加受到重视,“一剧之本”的观念得到强化;演出市场面临较大压力,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剧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技术、新媒介大量应用于舞台艺术创作中,催生出新的艺术样态,构建着新的演出业态。
文学改编成为新常态
文学改编与戏剧演出的更多联姻,是这一年戏剧创作和演出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资源,强化戏剧文本的故事内核与人文价值,已成为戏剧创作的普遍追求。
在文学改编领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话剧改编占据较大比重,例如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陕西人艺话剧《生命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千里江山图》,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北上》等,都是茅奖改编作品的典型代表。
此外,根据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优秀作品改编的话剧,也体现了不同演出机构的艺术追求和市场选择。比如,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上演了根据作家欧阳山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家巷》;北京鼓楼西剧场推出了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的话剧《一日三秋》;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推出了根据作家海飞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向延安》;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沃沐鼎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演出了根据作家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狼烟北平》等。
在优秀原创剧目较少的背景下,文学改编作品丰富了戏剧演出市场的品类,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提升了话剧创作的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承载。但同时,这一年的改编作品也带来了实践层面的新问题,即二度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改编者为了追求形式感、突出个人风格,而影响原作思想立意的挖掘与文化精神的彰显等情况,导致原作与改编作品之间出现审美落差。这是文学改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创作倾向。
创作者勇于拓展审美维度
与以往相比,这一年原创新剧目的创作、演出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是一些创作者勇于在题材、类型上进行新尝试、新探索,拓展了话剧表现历史与现实、人性与文化的审美维度。
在现实题材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北京人艺的《永定门里》、西安话剧院的《长安号的笛声》、青岛话剧院的《烟火人间》、哈尔滨话剧院的《工人村》等剧目。有的将宏大的社会变迁与戏剧性的人生遭际相结合,让观众在历史的回望中感受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确立;有的聚焦共建“一带一路”重大主题,以平凡人物的坚守,致敬新时代的每一位建设者;有的透过几户人家日常生活的变化,展现时代之进、城市之变、人性之美;有的在几代东北工人的心灵与命运演进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与质朴无华的人性光芒。它们均以各自独特的叙事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地域书写,体现了此类题材创作的新面貌、新追求。
在历史题材方面,古代、近代历史人物受到各地创作者和演出机构的青睐,涌现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苏堤春晓》、国家大剧院的《邓世昌》、四川人艺的《苏母》、福建人艺的《严复》等剧目。其中,《苏堤春晓》是众多塑造苏轼的舞台剧中极富创作个性和文化韵味的一部作品。剧作以苏轼两次任职杭州的经历为支点,在非线性的时空叙事中,通过过去与现代、历史与虚构、个体与群体、叙述与表演、端庄与诙谐等多种元素的交融交织,还原了这位文学大家的政治抱负、人格理想、文学追求与精神境界,展现出一个文学大家背后的文化与时代气象。此外,在人物传记类型的作品中,江苏人艺的《华罗庚的最后演讲》也值得关注。该剧创新性地用5个不同时期的“华罗庚”形象构建起华罗庚的数学人生,这5个形象构成了人物内心的不同侧面,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其对数学研究的思考程度,艺术化地将华罗庚数学成就的攀登之路变成了充满思辨性、哲理性的人生追问之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有灵魂的、大写的“人”。
在原创作品方面,民营剧团及演出机构推出的作品收获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比如央华戏剧出品的《鳄鱼》和《戎夷之衣》,前者将现实叙事与魔幻叙事相结合,以极具象征意义的舞台意象和丰富的视听表现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多面与挣扎;后者以戎夷解衣的故事为切入点,以戎夷弟子“不肖人”为主人公,在简约、空灵的艺术表达与复杂、尖锐的内在冲突中,探讨了“当这位弟子是个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戎夷的牺牲是否值得”这一形而上的问题。“话剧九人”推出了香港话剧团授权的普通话版《原则》和原创新作《翻山海》。前者以校园寓言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思考教育、成长、责任等话题的开放空间;后者借由对中国第一支女子篮球队历史的舞台演绎,以女性群像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身上蕴含的自强、坚忍与勇敢,在青春、励志、热血的情节叙事中,张扬了不羁的生命意志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儿童剧多以传统故事展开当代表达
这一年,儿童剧领域的创作者们不断拓宽题材边界,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中国故事、当代表达”的创作诉求日益凸显。在这一趋势下,涌现了中国儿艺的《猫神在故宫》《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北京儿艺的《高原上的黑眼睛》,西安儿艺的《爷爷的水稻田》等优秀剧目。
其中,《猫神在故宫》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以别出心裁的歌舞演绎情节、传递情感。创作者大胆地采用多类型元素、多技术手段融合的方式,践行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宗旨。剧作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综合性的特点,突出了舞美和多媒体技术。在丰富叙事时空、营造想象世界上的作用,实现了与文物、文博等多个文化领域的联姻。首演以来,《猫神在故宫》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成功完成了100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9%,创造了属于中国儿童剧自己的“猫神”与“猫”品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形象和故事演绎中,感受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召唤与滋养。
《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虽定位为童话剧,但它更像是一首写给孩子们的关于自然、生命与情感的优美叙事诗。该剧以博物馆里的两个标本作为主人公,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这两个标本“活了起来”,带领孩子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之旅。在这场旅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长江鱼类知识,还在情感的贯穿中深刻理解了亲情的可贵。此外,该剧打破了传统科普剧生硬、刻板的印象,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感教育相融合,使得孩子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能对大自然和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培养了他们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新技术、新媒介与戏剧艺术深度融合
新技术、新媒介与戏剧艺术深度融合,戏剧接受和审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全新的演出空间——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上演了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相较于剧作主题与内容上的叙事创新,该剧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新技术全面介入舞台演出实践。其中既包括瞬时导播、即时拍摄、实时投屏等多种影像技术的运用,以及戏剧、音乐、歌舞、雕塑造型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技术的娴熟配合;也包括引入最新的AI制作方式,以及更为清晰的4K录制、更为迅捷的传输技术。在探索线下演出与线上同步直播方面,该剧开拓了数字赋能戏剧影视创作的新赛道。由《受到召唤·敦煌》再到这一年在各个舞台艺术领域所进行的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实践,戏剧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戏剧创作观念、戏剧呈现形式、观演交流模式的变化,还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舞台样式、新的传播样式、新的审美方式,这些都是未来技术赋能戏剧创作过程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动向。
(作者:徐 健,系《文艺报》新闻部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