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悦听】舌尖上的田园梦
2025-01-06 17:24: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悦听 值得一听”,大家好,这里是《新华悦听》,我是本期主播清泉,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选自《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一书中的《舌尖上的田园梦》。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和朋友约好了,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来赏菊饮酒。从孟浩然的这次约定说起,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孟浩然会吃到哪些节令菜品呢?
第一,是糕。重阳食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晋葛洪《西京杂记》载,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之语。蓬饵,根据考证,就是黍子年糕。隋代的一个文人杜台卿,编了一本《玉烛宝典》,里边就提到了食糕的风俗:“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 九月吃糕,除了美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人也会玩“谐音梗”。糕饼的糕,和高山的高谐音,重阳的另一大习俗就是要登高,所以在这一天不仅登高,还要吃糕,高上加糕,讨足了口彩。
第二,以上这些都是吃的,那重阳节有没有什么限定饮品呢?当然有,首先就是菊花酒。据《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说明汉魏时期,菊花酒就已是重阳的节令饮品。孟浩然期待的那场筵席上,肯定少不了菊花酒。这首诗的末句里边也说了“还来就菊花”,这个菊花历来被认为是双关的,一方面是欣赏菊花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来饮菊花酒的意思。
如果孟浩然在重阳以外的节令到朋友家来,还能吃到什么呢?那我们就要作一些猜想了,看看当时普通百姓饭桌上都能找到什么。先从主食盘说起。
孟浩然生活的时期是盛唐。那时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具体一点说,就是以饼为主。唐人说的饼,和我们今天不太一样,大体相当于面食制品的统称,按照烹饪方法,可以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蒸饼,类似于馒头。有一个故事,有个官员下朝,肚子饿得受不了,在路边摊买了个饼吃,结果被弹劾了,这个人吃的就是蒸饼。
还有一类是用烤炉烤的饼,叫作胡饼。样子很接近于今天的馕,在唐代极为流行,尤其以长安城中辅兴坊的胡饼最有名。还有一类叫作汤饼,是下在汤里煮的面食,我们今天说的面条、面片都是这个。以上都是孟浩然做客朋友家时,可能吃到的面食。
那有朋友说,孟浩然当时在的襄阳属于楚地,应该以米为主,那么他那个年代,大概能吃到哪几种米饭呢?
唐朝人食用的饭多种多样,主要有黍米饭、稻米饭、菰米饭等。黍米就是黄米,和小公鸡绝配,上一回咱已经讲过了,按下不提,先讲讲别的。稻米,也就是大米饭,在长江以南产稻地区特别流行。还有更高级的饭食,比如雕胡饭,就是用菰米煮成的饭。有一次,李白寄宿在姓荀的人家里。老妇人招待了这么一碗“雕胡饭”,把李白感动坏了,“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那么,这么高级的食材,后世为什么吃得少了呢?这是一个意外。菰这种植物不幸感染一种叫黑粉菌的病菌,从此就不结籽了,菰米基本绝种。但它的茎部却不断膨胀,形成了肉质茎。有人发现,这个茎部是可以吃的,作为谷物的菰米摇身一变,成了一种蔬菜,学名茭白。
说到茭白,我们正好来盘盘当时常见的蔬菜。孟浩然在一首诗里提到,等他的朋友来的时候,要用自己种的“园中葵”来招待朋友,这个葵也就是汉乐府《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中的葵。有朋友顿时想到了向日葵。朝露待日晞,葵藿仰太阳,不是向日葵是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向日葵是外来植物,到了明代才从南美洲传入中国。那么,葵是今天菜市场上卖的秋葵吗?也不是,秋葵也是外来植物,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孟浩然也吃不成。他招待朋友的是“葵菜”,也就是冬葵,有的地方称之为冬寒菜。如今在南方比较常见,北方朋友就不是太熟悉了。可在古代,这个葵可不得了,那可是蔬菜中的“顶流”。在《齐民要术》中,就把它列为“五菜”之首—— “葵、藿、薤、葱、韭”。这些都是孟浩然那个时代常吃的。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我们今天常吃的食物,和古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历史上不断有外来作物的引入,比如汉代引入了葡萄,宋代引入了西瓜,明代引入了玉米土豆……总的来说,老百姓们的菜谱,是越来越丰富了。而同时,有一些古人常吃的东西,又在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说五谷之首的黍米,现在吃得很少了;李白杜甫都爱吃的菰米,后来竟从主食跨界成了蔬菜;又比如说汉代以来就被奉为五菜之首的“葵”,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幸好有史书记录,也有大量诗歌作品保存,我们才能窥见唐人餐桌的原貌。一部《全唐诗》,藏着唐人的饮食史,细细品读,便能提炼出一部生动的“舌尖上的唐朝”。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财富。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辛晓娟/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系列节目,以陈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等唐朝诗人的21首著名诗歌为线索,呈现了唐朝生活的多个侧面。譬如以长安物价为切口的经济史、以科举活动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诗人命运为核心的文学史等,还旁及唐代饮食、唐代乐舞、唐代妆容服饰等内容。
本书力图将诗的浪漫与史的厚重相结合,沟通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让读者能穿越千年时光,与李、杜、王、孟相聚于席间,推杯换盏,在感受盛唐气象的同时,也获得新的体悟与感动。